
传统美术活动是以笔和纸为原材料,孩子长期使用,容易失去在美术活动中原本有的兴趣和积极性,教师应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创新美术活动。在美术活动中,既要彰影显生活的色彩,也能激发孩子对艺术美的感知。因为美术是艺术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,美术活动带有视觉冲击,能反映现实美,也能创造艺术美。此活动的展开能使孩子满足自己的自信心,也提高了孩子对艺术的理解能力。
一、寻找生活化的美术材料,丰富孩子创作途径
材料是孩子美术活动中最不可或缺的工具,也是孩子们能够学习和创造的中介以及桥梁。但往往在美术活动中,要运用这些生活材料的时候,教师就会出现选择困难症,材料太多,以至于教师什么都想选,但到最后,也没有选出两样合适的。其实寻找材料也不是很困难,只要教师用心去发现,就能找到称心如意的东西。大自然就是教师最好去寻找的载体。大自然能为孩子提供最天然的材料,如各种叶子,小石块,报纸,广告纸,汽水瓶,塑料口袋,旧扑克牌,旧台历,旧的纸箱等等。而孩子对多种生活材料的使用,能丰富他们的创作途径。例如,《指南》一书的理念,孩子应该在实际环境中探索并创造,寻找生活中的材料的同时,孩子能感受美和欣赏美。此时,教师为孩子活动提供专门的游戏空间,教师将收集的各种生活材料放在该空间内,教师在定好此次美术活动的主题"小螃蟹找食吃",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未直接告诉孩子们创作的方法,而是先提出问题激发孩子思考:怎样使用生活材料如纸盘、毛根、螃蟹壳、各种毛球等,让他们变成大螃蟹呢,不同的孩子就会给出不同的想法。螃蟹有大小吗?还有它有几只脚呢?螃蟹要怎么放呢?虽然问题都很简单,但这都是孩子们最单纯的想法,然后再付出行动,这样引导能点燃孩子的思维火花。
二、巧妙结合“美术”与“材料生活化”
孩子年纪比较小,孩子是有一定特殊性的群体,因为他们对待很多事物都不知晓,大脑对所见的东西会呈现出一种未知状态,就是俗话说孩子似乎都有"干万个为什么",但是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。教师应该主动为孩子创造机会,让孩子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不期而遇,让他们了解到这个世界的美丽是可以用不同方式去转换而成的。例如,在《孩子园教育指导纲要》中,有一句话为"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,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,有效促进孩子的发展"。教师和孩子也可以在大自然环境中一起寻找生活材料,创造性地进行改造和加工,如把一片绿色的树叶涂上黄颜色,那么就变成了秋天的颜色;也可以把一把废旧的纸盘绑上各种毛根,就变成了可爱的水母;或者把废旧的旧报纸,卷一卷,长长短短,粗粗细细旧可以变成好朋友的头发了。孩子可以感受到生活材料进行多种美术创作形式的无穷魅力,以及变废为宝的惊讶,最重要的是,孩子们练就了一双会发现以及审美的眼睛。
三、培养良好品德,在美术活动中与父母合作
教师是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的榜样,父母则是孩子在家里学习的标杆。在园内的美术活动当中,孩子需要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每一个作品,然后教师会给孩子讲解此次活动的意义,活动整个过程,孩子们的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。但这只是在的一部分,有些品德是教师不能完全教给孩子的。父母才是给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,人生观的导师。所以,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同等重要。在孩子的成长路途中,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师,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与道德思想,而与人合作就是孩子必学的一课。例如,这次因为疫情的原因,孩子们只能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完成我们的最后一个主题“小雪人”,大家利用家里各种不同的废旧材料来拼接出了不同的“小雪人”,有的利用蛋糕盘子,有的利用了餐巾纸、塑料瓶、废弃的本子或者废旧纸盒等作为材料。与此同时,家长就要以孩子的思考方式去引导孩子思考,并且让孩子认真观察这些生活材料,思考应该如何将这些生活材料用到美术活动中,并做成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手工品。父母则在旁边剪纸,孩子则自己手拼凑,父母不偷懒,完全参与其中。孩子最后做完艺术品时,父母应及时鼓励孩于称赞孩子的作品,给予孩子信心。并告知孩子在学校也应该大方地与同学做游对与同学共同取得进步,人与人之间应该互帮互助,这既提升了孩子对团队精神的理解,也增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。
综上所述,生活是多元化的,生活材料也是丰富多彩的,生活材料在美术活动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。孩子在美术活动中也能有很多创意,需要教师拥有善于发现的眼光。也需要教师多鼓励孩子,让孩子在自己动手时,充满信心,对自己所做的作品充满期待。教师将生活材料变成了能教育孩子的素材,也让孩子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,促进了孩子对美的感知和对美的创作的能力。
2023.1